<![CDATA[
$中远海控(SH601919)$ $中远海控(01919)$
2016年那次集运行业的普遍亏损,看似是让很多集运企业或破产,或被并购,让人到现在还以为集运是一个容易巨亏的行业,但实际上,2016大船东的主动价格战,是行业巨头们有目的的一次行业重塑。
再叠加上这次疫情让整个行业挣了3000亿美元,进一步巩固了进入集运市场的壁垒,让后来者再也没有追赶上的可能性,因此目前也没有再次爆发价格战的潜在动机。
以下是理由:
1. 大船化降低了行业的成本,马士基在2015/16年以前,平均运价水平一直在2300美元-3000美元/FEU之间,但是利润水平,还不如2019/20年不到2000美元的水平。
2. 大船化的前置成本,让行业的进入成本比2015/16年以前大幅增加。大船化后,集装箱港口也已经基本被巨头们垄断,这两年堵港让所有人都认识到港口所有权的重要性,哪怕再差的供需关系,局部都会有拥堵,没有港口,只会增加成本和客户的不满意度。
3. 碳税和排放新规会成为悬在所有潜在进入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欧洲的巨头们,以环保为武器,推动着新的壁垒。巨额的资金储备,其实最终可能会让巨头们最终把全球集运市场打造成一个封闭的圈子,幸而有中远海控,否则全世界的国际集装箱运输都可能会被欧洲老爷们把持了。
一、16年是集运市场的分水岭
我回查了过去十几年的马士基集运业务的营业数据,发现在疫情前,从2011到2016年,运输成本有一个显著的下降趋势,而且这个趋势,跟马士基的大船化和并购进度完全一致。
表1、过去十五年马士基集运业务的平均运价和成本
有人之前说,CCFI历史上都是处于1000点以上的高位,但历史上,成本也都在高位,一直到16年开始,集运才真正进入大船低成本时代,也进入了寡头时代。
一艘20000TEU的集装箱船,相比一艘4000TEU的小集装箱船:
(1)油耗可能只提高100%,装载量提升5倍,单位油耗低60%;
(2)船员人数基本相同,管理成本低80%;
(3)单位运力折旧低30%;
这是为什么在美线,每TEU成本,14500TEU的船可以比4250TEU船低500美元的原因。
所以,拥有大船的公司,在2016年可以放心大胆的打价格战。
另一个原因是集运公司都负债严重,现金短缺
在2016年左右,主要的船公司净资产和折旧比例都非常惊人,达飞当时的折旧,甚至达到了净资产的50%左右,而且现金与债务的比例非常夸张,极有可能资金链断裂。
表2、2016年一些现在巨头船公司当时的财务状况
达飞和HLAG都已经到了很危险的程度,其他很多家查不到的都消失了,或者破产,或者被并购。
只有在两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
1. 自己的成本优势大
2. 对手的现金短缺
这个时候打价格战才有意义,而这一站,才真正奠定了现在的集运格局,再也没有其他竞争对手入局了。前四名和前十名公司的占比快速提升,甚至在第七名以后的厂商,已经没有全球航线了。
二、外来者和后来者都难以追赶
行业要打价格战,肯定是为了改变市场份额,目前看,除了前几名以外,其他家都没有动力和实力来追赶前几名。
首先是前期投入成本非常高,这构成了集运的封闭玩家圈。以往董浩云开始集运创业的时候,花几百万租条船,就可以开始运营了,但是大船化后,再租小船是没办法进行相同成本竞争的。
一条航线,至少要10艘以上大船才能形成稳定的班次,按照现在的造价,基本上都是16000TEU船舶开始起订,价格接近20亿美元,而且还很难同时交付。
我也查阅了多家租船公司的年报,基本上所有10000TEU以上的船都是光租,长租出去的,没有办法通过租用的方式拿到足够的船形成航线参与竞争。
这在源头上极大的保证了集运航线的稀缺性。
其次是,大船化后,港口资源更加稀缺。大船化后,单一船舶的装载量更大,如果不能快速的装卸,反而会极大的降低船舶的周转率。在疫情期间,就充分证明了,没有专用港口的集装箱船,效率会大大降低。在没有拿到港口资源的情况下,贸然投入运力组建航线,会导致运力周转率下降,反而推高运输成本,使得后来者难以入局。
三、碳排放是阳谋的合法垄断
欧洲出台碳排放税,集运也有涉及,全球前五家航运公司里,欧洲占了四家,而且市场份额超过50%,这四家如果不是主动推动,这个集运碳税不会通过的这么顺利。
举个极端的例子,美国国内集装箱运输,只能用美国船,结果美森造了三艘3600TEU的集装箱船,一共10亿美元,够东方海外2020年初订购的6艘2万4千TEU的集装箱船;而夏威夷到美西的运价,比中国到美东的还要高几倍。
碳排放没有这么夸张,也是在制造壁垒:
1.只有造得起环保船的才能入局,这就又阻挡了一批潜在玩家;前几大船公司,这两年挣了2000-3000亿美元的现金,哪怕把船全部换成环保船,再把老船退役,只要能垄断一个高价运费市场,也非常划算。
2. 因为具体的实施细则还没有明确,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而环保船的运营成本又显著的高于普通船;而这个时候,什么时候上环保船的主动权不在手里,再多的资金投入,也没有办法参与这个垄断游戏。
而海控,作为前五里唯一一家非欧洲公司,在已经有巨大体量的前提下,可以采取跟随策略,跟其他几家巨头同样的节奏造船,可以确保不会被成本变化打垮,也不会被环保压力而取代,坚定地为中国的外贸出口保驾护航,不至于让环保集运沦落成美国国内运输那样的垄断游戏,又能够参与到欧洲船运公司的垄断阳谋里,赚取可观利润。
结论
综上所述,2016年的集运价格战,是进入新的战国七雄(超过100万TEU运力,能够组建全球航线的玩家刚好只有7家)前的最后一战,之后行业格局已定,所有的大玩家都实现了大船化,降低了运营成本。
而疫情期间,每家大船东多挣的几百亿美元,更是强化维护了行业格局。阻挡了各种理性的后来者(目前也没有看到非理性玩家的出现)。
今年的一季报,在没有长协的航线里,都维持了一个远高于疫情前的运价水平,而这一切,都是在运量小于2019同期,运力超过2019年10%的基础上的。这是行业格局的最好证明,也就是集运不会无目的的主动亏损运货。
任何行业都会回归社会平均利润率,集运也不会例外,运价的下跌只是这一回归的正常体现,集运的发展降低了这个行业的成本水平,十几年来集运业的每项开支都在增长,但是运价下跌却带来了更好的利润水平,这就是行业生产力水平发展的最好例证了。
之前发文《多收了三五季利润,是增强确定性还是恶化竞争环境?》,特意阐述,当前的造船也是增强竞争力的体现。供给的增加,应该是行业的良性发展。2016的价格战,是有特定目的和特定目标发起的一次行业格局重塑,而不是一次正常的商业搏杀。
千万不要刻舟求剑,觉得2016年行业亏损了,所以现在也要亏损;不要认为2016年以前ccfi平均1000多点,所以现在ccfi1000点左右就不盈利了,
未来的集运事业,将会是一个利润水平回归正常公共服务业,又有极好的资产质量的企业,他既向我们证明了自己的盈利能力,又会继续为祖国的出口保驾护航。
本话题在财经新闻有100条讨论,点击查看。
财经新闻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财经新闻手机客户端 bestfinancenews/xz]]>
#不要把黎明前的那次黑暗当作行业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