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
一、先建立一个等式模型。
全国总出栏(A)=自繁自养+公司加农户+专业育肥+专业育种。
这里主要分析和研究的是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养殖户的扩张逻辑,所以把等式做个调整。
全国总出栏(A)=自繁自育上市公司(B)+公司加农户上市企业(C)+其它未上市养殖户(D)
全国总出栏(A):这是有范围的数值,在6~7亿头之间波动,这个波动也决定了猪周期的变化规律。
自繁自育上市公司(B):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牧原。
公司加农户上市企业(C):代表有温氏、正邦、天邦、新希望、傲农、唐人神,等等规模化猪企。
其它未上市养殖户(D):除去上述上市公司外的一切类型的养殖户。
现假设A为7亿头保持不变。
我们来分析一下各上市公司是如何实现扩张以及对整个养殖户的结构带来怎样的变化。
1、首先是B,以牧原为例,自上市以来,年出栏从200多万头到现在7000万头。
由于牧原的出栏增长完全是资本的投入带来的,所以,这个产能完全是新增的。
从等式上分析,也就是B+7000万头。
要保持等式模型成立,那么C+D要减少7000万头。
2、再看C,公司加农户的上市企业。这么多年虽然也在扩张,但是从上市企业这几年的出栏情况分析,是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的格局。比如非瘟后,温氏出栏大幅下降,而新希望正邦天邦等等企业出栏却大幅增长。由此可以看出:公司加农户的扩张其实是社会总产能的转移。
3、其它未上市养殖户(D):这个群体自2015年以来,呈现逐年下降。
因为B逐年增加到了7000万头,D必然也要逐年减少7000万头,假设C保持不变。这样等式才能平衡。
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二者的扩张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牧原是一种外向的新增产能的扩张,温氏这类则是一种行业内部的存量产能的转移。
牧原的扩张基础是成本、土地、资金,在充分竞争的行业里,更多取决于企业经营的理念、自身的管理能力、外部政策的把握能力。
温氏的扩张基础是代养农户、资金、成本把控,由于当前大规模集团企业都是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所以,农户资源争夺成为企业扩张的基础。那么就必然带来成本的上升。
我们从这几年几家头部企业的盛衰就能明显的感觉到。
而牧原的扩张又进一步倒逼养殖户数量的减少,为争夺优质农户资源使得公司加农户模式和牧原之间的养殖成本又进一步拉大。
同质化商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成本,所以养殖户退出的核心就是盈亏点,猪价高于成本谁也不会退出,猪价低于成本只有退出,但是现在有个现象就是猪价低于成本时,很多规模化养殖农户为了规避和转嫁亏损风险,加入了公司加农户的集团企业。这部分产能并没有退出,但从统计上分类,他们是退出了。
所以,这两年公司加农户企业个个大亏,但代养农户却赚取了代养费、猪舍出租费避免了亏损。
类似这种商业竞争格局的还有一个就是屠宰行业。
3、强者思维。
无论是资本市场或者日常生活工作里,弱者思维总是绝大多数。
强者思维只看客观事实,弱者思维只谈论观点。
弱者思维总是混淆事实和观点。
因为观点更多的来自主观意识的判断。
比如今天是20℃的气温,弱者思维只是表达冷或热的观点,一群人能争论不休。
而强者思维是这样思考的:今天是20℃,这是客观事实,那么就选择合适的衣服穿上就行了,别人说什么对我没用。
所以,放到养猪上也一样。
$牧原股份(SZ002714)$
本话题在财经新闻有27条讨论,点击查看。
财经新闻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财经新闻手机客户端 bestfinancenews/xz]]>
#规模养猪企业的扩张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