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
大家好,我是阿杜,一个专注于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和投资的家伙。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过去连续3年,中国的医疗健康领域的公司市值第一的都是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在这之前呢,连续4年都是恒瑞医药,当时的中国创新药一哥。再往前3年,分别是上海莱士、康美药业和云南白药。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下,迈瑞能逆袭登顶并牢牢占据中国健康领域市值最高公司的3点底层逻辑。从2022年报看,迈瑞的财务一如既往地健康增长且充满亮点。2022年销售额增长20.2%达到303.7亿,归母净利润增长20.1%达到96.1亿元。
1. 市场战略布局
公司的三大业务领域齐头并进,体外诊断、医学影像和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分别都增长了20%左右。国内市场增长22.3%,而国际市场扣除抗疫相关产品后增长超过30%。
从这份年报,可以看出迈瑞已经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医疗器械市场中占据了一个相当有利的位置。从下图看出,迈瑞占据的IVD和影像领域分别是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规模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赛道。而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包含产品比较杂,恐怕只能列入“其他”赛道。
在迈瑞进入时间较长的大部分细分领域,如监护仪、超声、免疫、血球等等,基本上都做到了国内厂家的老大。这让我想起了杰克韦尔奇时代的巨无霸GE,在任何一个领域必须做到全球第一或者第二,否则就退出。
迈瑞显然也在遵循着类似的规则,过去就曾果断退出磁共振和内窥软镜等细分领域。而迈瑞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动物医疗、微创外科、AED等领域在国内也没有太强的对手,阿杜预测迈瑞可以在5年左右的时间做成一定的规模,成为中国一哥。
随着在医疗器械的市场布局越来越广,迈瑞正在变成中国的“美敦力”。
2. 管理团队基因
我在之前的文章写过,迈瑞有不断进化的基因。创业初期靠做代理起家,然后先自主研发医用监护仪,再进入超声领域,最后进军IVD。直到今天,迈瑞也没有停止进化,还在探索骨科、动物医疗、微创外科、AED等新的领域。
30多年来,公司的总经理从徐航、李西廷、成明和到现在的吴昊,公司的业绩增长总能稳定地保持在20%以上。有理由相信,迈瑞已经是一个有成熟管理体系和优秀企业文化的公司,自身培养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也非常优秀。这点大大优于很多家族企业,那些企业二代接班的不确定风险总是如影随形。
迈瑞的管理基因还体现在重视研发上。从1992年开始,当许多医疗器械代理公司还在欢快地大赚其钱的时候,迈瑞便开始把重心移往研发,即便公司的研发人员只有寥寥数人,利润一度无法覆盖研发费用,在研发深井里挖水的思路,却始终没有改变。
由于这样的选择,迈瑞可以放手攻克那些医疗器械领域里的“中国第一个”。1998年,迈瑞对中国第一台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的成功研发,让它在医疗器械圈里风光一时。走进这家公司的荣誉室,可以发现它几乎拿到了中国科技领域的全部奖项。
迈瑞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体量巨大,但这笔花费一般都会花在市场需求的方向中,同时保证节奏与能力的脚踏实地。比如为了进入医学影像板块业务,迈瑞几经权衡,最终选择了更与市场接轨的数字黑白超声产品入手。
体外诊断板块也暂未尝试高难度的基因检测业务,而是在化学发光业务上,基于设备研发制造的优势,选择了“以仪器带试剂”的方案。
除此之外,迈瑞还有并购以及消化细分领域优秀公司的基因和能力。2008 年,迈瑞收购了美国Datascope 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以及瑞典呼吸气体监测领域知名品牌ARTEMA,拓展了海外生命监护业务市场,并获得部分关键技术。当时,公司以2.02 亿美元(15.06 亿人民币)现金并购Datascope 公司生命信息监护业务,收购后,迈瑞获得Datascope 监护产品及美国、欧洲的销售平台和服务网络,向国际化方向转型,成为全球监护仪第三大品牌。
2011-2012年,迈瑞密集布局了IVD、输注泵、骨科及内窥镜业务,包括并购深科股份、苏州惠生、浙江格林蓝德、长沙天地人、杭州光典、武汉德骼拜尔、北京普利生、上海医光、上海长岛等诸多公司,在强化主业的同时不断扩充产品管线布局。
2013-2014 年,公司以1.05 亿美元(6.23 亿人民币)价格收购ZONARE,布局欧美市场高端超声影像业务,并收购ULCO 布局大洋洲经销网络。
2021 年,迈瑞进一步强化IVD领域竞争优势,通过收购Hytest 完善IVD 产业链上游。以收购Hytest 为例,其在全球IVD 原料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试剂原料的好坏很大程度决定了试剂质量的好坏,迈瑞在收购前自研的试剂原料并未达到行业主流水平,长期通过外购满足生产需求,而通过此次收购,将迅速补强迈瑞核心原料自研资产能力,可保障未来原料供应安全及成本优化。
3. 强者恒强
对于迈瑞所属的医疗器械行业而言,这个行业具备两个特征:龙头公司既可以享受行业高速成长的贝塔效应,又可以创造属于龙头的阿尔法超额收益。
医疗器械是国家重视的领域,在医保控费和国产化的大前提下,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是大趋势,而在分级诊疗的进一步推动下,医疗器械国产替代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小而杂乱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又一特征,在精确细分的各子行业里,小企业很多,但体量和竞争力却不高。和药品不同的一点是,医疗器械是需要技术慢慢积累发展的,而药品却可以通过具有良好疗效的爆炸性单品实现弯道超车。
因为构建整个生态体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这决定了初创医疗器械企业极难对龙头深耕数十年的领域构成挑战,而龙头公司却可以依靠资金优势,通过并购来补充和开拓产品线,从而加固自己的护城河。在这一点上,美敦力等全球巨头,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
相对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医疗器械市场而言,中国市场在过去几年内的增速一直维持在20%左右,这是因为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主要任务是普及而非升级。
此外,受到人均市场规模的大小、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未来增长空间的可观程度,也远未触及到增长的天花板。
除此之外,政府对国产医疗设备的扶持政策,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社会的老龄化,都将不同程度地刺激内需市场。
迈瑞医疗继续保持高收入高利润的业绩增长,其实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市场由此形成对迈瑞的估值信仰,也并不难预测。但跳出业绩与市场之外,迈瑞炼成“定海神针”的三十年,其实正是中国工业化史诗的写照。
参考资料:
陈斯文,阿尔法工场研究院,迈瑞医疗三十年,国产替代的惊险两跃;
高禾投资研究中心,高禾投资,迈瑞医疗成长史,就是一部并购史!
关注阿杜,让我们一起顺利发展,共同变富。
原文链接 谈谈投资迈瑞的底层逻辑 (qqnews)
$迈瑞医疗(SZ300760)$ $联影医疗(SH688271)$ $恒瑞医药(SH600276)$
本话题在财经新闻有3条讨论,点击查看。
财经新闻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财经新闻手机客户端 bestfinancenews/xz]]>
#谈谈投资迈瑞的底层逻辑